編碼與修正模式(Code-and-fix Model)1950

  1. 沒規劃及設計
  2. 無使用者需求分析與確認

 

階段模式(Stagewise Model) 1956

  1. 作業規劃(Operational Plan)
  2. 作業規格描述(Operational Specification)
  3. 程式規格描述(Coding Specification)
  4. 編碼(Coding)
  5. 參數測試(Parameter Testing)
  6. 整合測試(Assembly Testing)
  7. 上線測試(Shakedown)
  8. 系統評估(System Evaluation)

 

瀑布模式(Waterfall Model) 1970

  1. 又稱系統發展生命週期(System Development Life Cycle, SDLC)
  2. 隱含管理意義、依生命週期階段來規劃,且每階段都須經確認(Validation)、驗證(Verification)或測試(Testing)
  3. 適用於低風險專案(如需求可清楚完整表達、問題領域之知識取得容易、解決問題之科技與方法成熟)
  4. 適用於需求明確,領域知識(Domain KnowHow)容易取得的專案
  5. 強調開發過程需有完整的規劃,分析,設計,測試及文件等管理控制
  6. 前一階段完成後才能進入下一階段,各階段僅循環一次,每一階段皆有文件產出
  7. 通常劃分5~7階段不等
    1. 初步調查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2. 系統分析 (System Analysis)
    3. 系統設計 (System Design)
    4. 系統開發 (System Development)
    5. 系統實施與評估 (System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漸增模式(Incremental Model) 1971

  1. 強調需求可分成幾個部分
  2. 開發週期可反覆進行

 

雛型模式(Prototyping Model) 1977

  1. 適用於需求不明確,專案小,應用領域不熟悉或高風險之專案
  2. 強調雛形之快速開發,以雛形作為使用者與資訊人員溝通之工具,使用者高度參與等
  3. 雛形策略
    1. 演進式雛形(Evolutionary Prototyping)
    2. 用後丟棄式雛形(Rapid Throwaway Prototyping):因成本較高,故適用於風險最高的情形

 

螺旋模式(Spiral Model) 1988

  1. 強調「風險分析」結合了SDLC與雛形模式
  2. 螺旋模式的4個步驟
    1. 找出系統目標,可行方案與限制
    2. 依目標與限制評估方案
    3. 開發雛形
    4. 使用者評估,決定下一步驟

 

同步模式(Concurrent Model) 1993

  1. 構想源於製造業的同步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目的在於縮短產品開發時間,適用於套裝軟體的專案
  2. 同步模式的構想
    1. 活動同步(Activity Concurrency):不同團隊平行開發
    2. 資訊同步(Information Concurrency):不同團隊資訊共享
    3. 整合性的管理系統:協調各種資源的互動關係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Software Engineering
    全站熱搜

    Lung-Yu,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